
无家可归者正在变老。天气温和,教会、诊所聚集——洛杉矶穷街成了流浪者的青睐之地。这里无家可归的景象比美国其他城市更加突出。城市的夜景与破烂的衣服和住所,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拄着拐杖或助行器,步履蹒跚,又或是坐着破旧的轮椅,在穷街沿步行街而下,途经肮脏的睡袋、倾斜的帐篷和成堆成堆的垃圾。即便是温暖的春天,他们也穿着褴褛的冬衣在街头徘徊。他们担心老年疾病,担心自己在无人帮助的境地下死去,因为子女们早已淡出了他们的生活。到处都有无家可归者们成群结队地住在街角的帐篷阵、立交桥下冒出的社区中,乃至洛杉矶河干涸的河床上。圣塔莫尼卡大街两侧到处都是他们的睡袋与各种随身物品。随着这些醒目的无家可归现象,也引来关于强行乞讨、公共场所便溺、扰乱社会治安行为的抱怨,以及毒品交易和轻罪率的上升。
“老了以后一切都很难,”65岁的肯·席尔瓦斯说,他自从2001年被肉类加工厂辞退后就再也没有工作,目前正在和酗酒作斗争。“我得坐轮椅,身体有病,在疗养院住了两个月。我整晚都坐着公共汽车来回游荡。” 分析人士称,许多街头无家可归的老年人已经在街头流浪了三四十年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经济衰退造成的,当时联邦住房计划开支消减,可卡因毒品泛滥。这些无家可归者往往有一段复杂的历史,包括入狱、进入精神病院,乃至进入戒毒所,最终流落街头。
60岁的霍勒斯·阿尔隆格(Horace Allong)说,他负担不起一室一厅的房屋,如今住在克罗克街头的帐篷里。阿尔隆格两年前和妻子离婚,从新奥尔良来到洛杉矶,他说,来到这里两周后,他丢失了钱包和所有证件,也无法找工作。
70岁的西尔维娅·威尔克(Sylvia Welker)五年前从自己在加利福尼亚兰卡斯特的家中被赶出来。她终日在穷街街头徘徊。
59岁的金·克劳福德(Kin Crawford)说他长久以来同酗酒和毒瘾作战,早就找不到工作了。“如今,我睡在别人家的车库里,”他说。“我在街头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上厕所。简直太疯狂了。还有就是找地方存放自己的东西。”
75岁的格伦·福克斯无家可归已经多年,居住在哈珀高速路旁边的帐篷里。街头无家可归者的平均寿命是64岁。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无家可归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所面临的问题迫使无家可归者们的代言人与相关政府机构重新考虑这个人群所需要的服务:不仅仅是三餐、住所与康复机构那么简单。
(以上转载)
守望者说: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见另一个被大多数人遗忘的群体,就在身边,我们经常路过,好像没有看见。不论富国穷国,他们的确存在,而且越来越需要帮助,可是大部分人看见年轻人的群体,网上的虚拟世界,不是现实的老化世界。基督徒可以做什么?我们走上街头,张开眼睛,看看周围邻舍。也许我们必须走到最贫穷的角落-可能在大城市里,可能在最偏僻乡下,或者深山野林,荒野里。。。唯一需要的是,我们要出去才能看见,不是坐在电视、电脑荧幕面前,不是小小手机的荧幕面前,不是网上的虚拟环境里面。而是在真实世界里面,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正在等候我们援手。